閱讀時間: 14 分鐘
基督徒各持己見,是否不對?彼此的想法和看法截然不同,還能合一嗎?分道揚鑣,有時可以接受?
《使徒行傳》15章,教曉我們不少關於合一的事。
(一)外邦人如何得救的爭議:「從各持己見到取得共識」(from disagreement to agreement) 的合一
《使徒行傳》15:1-31,「法利賽教門的人」堅持外邦人要受割禮及謹守摩西律法 —— 即歸化作猶太人 —— 才可得救,但保羅與巴拿巴不認同。為了解決這個「紛爭辯論」,安提亞教會派遣代表到耶路撒冷詢問意見。可幸透過「使徒和長老」的分享、討論,加上耶穌的弟弟雅各(也是耶路撒冷的教會領袖)充滿智慧、求同存異的建議下,這個差點分裂教會的危機被化解,鞏固了猶太人及外邦人的合一:
13 他們住了聲,雅各就說:「諸位弟兄,請聽我的話。
14 方才西門述說 神當初怎樣眷顧外邦人,從他們中間選取百姓歸於自己的名下;
15 眾先知的話也與這意思相合。
16 正如經上所寫的:『此後,我要回來,重新修造大衛倒塌的帳幕,把那破壞的重新修造建立起來,
17 叫餘剩的人,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尋求主。
18 這話是從創世以來顯明這事的主說的。 』
19 所以據我的意見,不可難為那歸服 神的外邦人;
20 只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 21 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
《使徒行傳》15:13-21
這個「從各持己見到取得共識」而合一的過程,有幾個可取的原素可供我們借鏡:
1)面對爭議、尋求幫助:爭議出現後,安提亞教會不讓它發酵,馬上派代表到耶路撒冷,徵詢公認的成熟領袖們的定奪;
2)尊重、聆聽:各方都被尊重,都有機會分享觀點及背後的經歷及信念;
3)總結、建議:雅各總結各方發言,配合信念、經文及實況作出具體建議;
4)落實共識:大家都在平衡點上取得共識,讓建議成為決定,扼要寫成書信;
5)宣告決議、止息紛爭:耶路撒冷教會親自派出代表,連同安提亞教會的代表,到安提亞及其他外邦教會作宣告,帶來安慰
這事關乎得救之道,也關乎外邦人與猶太人能否和諧共處(外邦人尊重某些猶太律法,才可與猶太人彼此交接 (fellowship)、同桌吃飯、稱兄道弟),實在事關重大,含糊不得。我們樂見猶太與外邦教會通過誠懇謙卑的溝通,化解這合一的危機。
(二)帶不帶馬可的爭議:「同意彼此意見不同」(agree to disagree) 的合一
《使徒行傳》15章末,出現了另一個合一的挑戰:
36 過了些日子,保羅對巴拿巴說:「我們可以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
37 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
38 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
39 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
40 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
41 他就走遍敘利亞、基利家,堅固眾教會。
《使徒行傳》15:36-41
「二人起了爭論」(sharp disagreement, NIV) (παροξυσμός -「激烈的爭論」、「極深的歧見」),因約翰馬可 (John Mark) 而起:巴拿巴想帶著馬可一起參與即將展開的第二次傳道之旅,保羅卻強烈反對。他們是如何爭論的?有人把他們爭論的「設計對白」寫出來,頗有神韻,不妨一讀[1]“Ministry Meltdown: Revisiting Paul and Barnabas’ Dispute over John Mark”。以下是他們各自觀點的陳述:
對巴拿巴來說:
外號「勸慰子」(son of encouragement)[2]《徒》4:36 的巴拿巴,以犧牲的心變賣一切去造就教會[3]《徒》4:36,懷著愛心把令人聞風喪膽卻剛受洗的掃羅(保羅)領到使徒面前[4]《徒》9:27,又「大有信心」地去大數找掃羅(保羅)一起到安提亞宣揚福音[5]《徒》11:24-26。他為了造就人而犧牲自己,選擇信任隊友,樂於給人「翻身機會」(second chance),接納表弟馬可[6]《西》4:10未臻成熟,所以有不少過失;甚至作爲「幫手」在第一次傳道旅程中「走佬」(「離開」- deserted (NIV),「遠離、退後」等負面意思)[7]《徒》13:5,13。馬可離開是因艱辛?害怕?思鄉?還是不滿保羅?《聖經》並未說明。雖然如此,巴拿巴卻仍相信馬可是滿有屬靈潛質與熱誠的,在往後的教導及旅程的磨練中,相信他的生命終會成大器,傳道事工也必開花結果。
巴拿巴相信馬可。他雖然看到馬可的過往,更看到他的未來。
對保羅來說:
「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8]羅15:20的保羅,起先「極力逼迫殘害神的教會」[9]《加》1:13-14,及後悔改受洗跟隨耶穌[10]《使徒行傳》第9章,因「蒙神的恩」而「格外勞苦」[11]《林前》15:10,鞠躬盡瘁將福音傳開,早將生死置於道外。對他來說,傳道生涯就是一趟刀口上舔血、拋頭顱灑熱血的事業,團隊成員必須是基督的精兵!保羅一來覺得作為「幫手」的馬可之前「幫倒忙」,在傳道旅程中途退去,影響軍心;而在此「事件」以外,保羅可能對年青馬可的本質有所保留,甚至後悔第一次傳道旅程時讓他同行也說不定:
1)馬可是富家子弟,所以比較嬌生慣養、捱不了苦?(母親馬利亞在耶路撒冷的「豪宅區」擁有大樓房,可供門徒聚會之用,也擁有「使女」(即女僕)羅大[12]《可》14:13-16 (「拿著一瓶水」的,就是馬可?);《徒》1:13;《徒》12:12-13)
2)他是巴拿巴表弟,所以難免在巴拿巴充滿「鼓勵」的庇蔭下被寵壞了?
3)馬可性格可能比較軟弱,怕事逃跑,早有前科?《馬可福音》中這個逃走的「少年人」,公認就是作者馬可本人:
50 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
51 有一個少年人,赤身披著一塊麻布,跟隨耶穌,眾人就捉拿他。
52 他卻丟了麻布,赤身逃走了。
《可》14:50-52
保羅未能相信馬可。他看到馬可的過往,而不確定他的未來。馬可不是保羅「那杯茶」。
雙方都無法妥協,也似乎找不到折衷的方案,這對「傳道拍檔」選擇了「同意彼此意見不同」,分道揚鑣,展開各自的傳道之旅。
以前讀到這裡,內心往往充滿不解及失望,覺得「一世紀的使徒都因意見不同而分開,合一難道只是紙上談兵」?這是教會的分裂嗎?表面上不見他們最後和好如初,「大團圓結局」也似乎沒有出現。
現在才開始明白,意見不同,甚至「同道而不同路」,仍可合一。
(三)合一的功課:什麼可以不同?什麼不能含糊?
為什麼說保羅與巴拿巴之間雖然「同意彼此意見不同」而各自發展,卻不是分裂,仍是合一?當中我們可以學到關於合一的什麼功課?
1)意見不同,路線不同,但信念與心志一致
關於救恩(相信耶穌,認罪、悔改、受洗)、全心遵從及傳揚基督等重大議題,保羅與巴拿巴沒有絲毫異議。他們因為彼此恩賜、看法和做法不同,選擇了走不同的「路」,但生命中一起走的「道」(the way[13]《徒》9:2) 仍是一樣,仍有耶穌「走遍各城各鄉」[14]《馬》9:35的傳道熱心。他們的信念與心志是合一的。
2)意見不同,路線不同,但未必一定有對錯
留意一下,在路加的紀錄下,我們找不到任何對保羅或巴拿巴「誰對誰錯」的評論或暗示。有人覺得「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15]《徒》15:40,代表保羅和西拉得到教會的祝福,表示保羅是對的,巴拿巴是錯的;或是巴拿巴後來在《使徒行傳》中好像消失了,再沒有他的記述,代表巴拿巴錯了。但這樣解釋經文,等於說彼得、雅各或其他使徒都有錯失,因為《使徒行傳》也沒有記載他們被教會祝福,而書中下半部甚至沒有他們的身影!是否意見不同,路線不同,必有對錯之分?這樣說會否更好:可能保羅與巴拿巴都沒有錯;或從另一角度來看,可能他們都有錯失的部分,都有各自的盲點[16]人皆有盲點。《加》2:11-14 就記錄了保羅挑戰彼得(及「隨夥裝假」的巴拿巴)的虛偽?
3)意見不同,路線不同,但不可留嫌隙
《使徒行傳》以至《新約》經文中,我們找不到保羅與巴拿巴或馬可有心病(「面左左」)的記載。反之,在有限的紀錄中,保羅對巴拿巴及馬可都有正面的記述:
4 難道我們沒有權柄靠福音吃喝嗎?
5 難道我們沒有權柄娶信主的姊妹為妻,帶著一同往來,彷彿其餘的使徒和主的弟兄並磯法一樣嗎?
6 獨有我與巴拿巴沒有權柄不做工嗎?
《林前》9:4-6
又知道所賜給我的恩典,那稱為教會柱石的雅各、磯法、約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禮,叫我們往外邦人那裡去,他們往受割禮的人那裡去。
《加》2:9
以上經文中,保羅眼中的巴拿巴是他一同傳道的拍檔、甚至願意放棄「靠福音吃喝」的權柄的基督同工。
與我一同坐監的亞里達古問你們安。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你們安。(說到這馬可,你們已經受了吩咐;他若到了你們那裡,你們就接待他。)
《西》4:10
與我同工的馬可、亞里達古、底馬、路加也都問你安。
《門》24
獨有路加在我這裡。你來的時候,要把馬可帶來,因為他在傳道(或譯:服事我)的事上於我有益處。
《提後》4:11
保羅要歌羅西教會接待「與我同工」的馬可,並在臨近他生命盡頭寫成的《提摩太後書》中,囑咐提摩太要把「有益處」的馬可帶到自己身邊來。保羅本來並不看好的馬可,竟然成為他生命盡頭點名要召來安慰自己的好弟兄;而馬可也沒有因保羅曾拒絕他的同行而懷恨在心。
(四)總結
保羅:
這個經歷,可能提醒了保羅要學習巴拿巴的心腸,對人(特別是年青人)要多點耐性及信任,給曾犯錯的人多一次機會(就像當年巴拿巴對自己,或主耶穌對彼得一樣)。提攜教會新生代去接棒,或去牧養軟弱的門徒,不能說沒有冒險的成分,但這卻也是傳道事工的必修課。保羅在往後的傳道旅程中培育提摩太、提多等「徒弟」成長,後來又爲身為奴僕而得罪主人腓利門的「捆鎖中所生的兒子阿尼西謀」求原諒及收納[17]詳見《腓利門書》,凡此種種,未嘗不是雙方是否要帶馬可的爭辯過後,保羅沈澱與反思後的個人成長。
馬可:
對馬可來說,保羅不願與他同行的慘痛經歷,可能是他生命中的一記當頭棒喝,提醒他基督的恩典固然夠用,人的恩典卻有用盡的一天。不再逃走,要作神忠心的僕人,不看被接納是理所當然的 … 這一切在保羅嚴己嚴人的榜樣下,一定深深烙印在馬可的心中。後來馬可作為彼得的「徒弟」(彼得稱他為「我兒子馬可」[18]《彼前》5:13),根據彼得的親口轉述,寫下最早成書的耶穌生命傳記 ——《馬可福音》。此書公認是《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的重要藍本,對基督教以至人類歷史影響深遠。試想,如果馬可參加了保羅的第二、第三次傳道旅程,他還有時間空間貼近彼得,寫成《馬可福音》嗎?而馬可不單在耶路撒冷跟隨彼得及服侍教會,後來更開展了北非及埃及等外邦的傳道工作,最後在埃及殉道而死[19]初代使徒是如何為主受苦殉道的? [20]PAUL & BARNABAS SPLIT OVER MARK。他有軟弱的部分,有失敗的歷史;但最後活出的是一個忠心良善的生命。
巴拿巴:
雖然分道揚鑣,巴拿巴卻絲毫沒有懈怠。他致力在自己家鄉居比路(塞浦路斯)[21]《徒》4:36傳神的道。據說公元61年他在撒拉米被猶太人逼迫而殉道,並葬於島上[22]主後一世紀的塞浦路斯。
神奇妙的帶領下,在意見不合的合一中,一個傳道旅程變為兩個。保羅、巴拿巴及馬可這幾位「同道中人」,雖然各自走上不同的路,卻不約而同地歷盡為神而活的滄桑及璀璨,最後得著榮耀的冠冕。
(五)反思/ 應用
1)保羅與巴拿巴為帶不帶馬可發生爭辯,沒有紀錄當中有人介入調停。為什麼他們不參考之前「外邦人如何得救的爭議」的解決之道?如果當時有第三方幫忙從中調停,結果會否一樣?
2)保羅、巴拿巴、馬可,你覺得自己最像誰?
3)「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23]《腓》2:2-3是保羅擲地有聲的信念,勸勉腓立比教會要學習基督的謙卑,要完全合一。這信念與他在《使徒行傳》15:36-41 與巴拿巴及馬可的經歷,有什麼關係呢?他是否自打嘴巴呢?
4)門徒之間會有什麼意見不合的地方?哪些是原則性的,不能妥協,必須力求合一?哪些只是因時制宜的不同選擇或做法,要嘗試盡量放下自己,與人和睦[24]《羅》12:18?哪些是個人喜好、看法、意見,要學會彼此接納,不判斷對方?
5)回想最近或以前印象深刻的一次與人意見不合的經歷。上文有否借鏡的地方,可幫助你與人更趨合一,或學會「同意彼此意見不同」,在尊重和愛中合一?
參考:
The Separation of Paul & Barnabas
Paul and Barnabas Part Paths (15:35-41)
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the account of Paul and Barnabas?
Handling Conflict: What Paul And Barnabas DIDN’T Do
The Conflict between Paul and Barnabas
When Godly People Disagree: Lessons from Acts 15
(此文章的中文版:當聖徒立場不同時:使徒行傳十五章給我們的教訓 )
以上文章較詳細的版本:
When Godly Brothers Disagree: Lessons from the Division of Paul and Barnabas
從師徒角色轉變的角度,探討保羅與巴拿巴的關係:
Mentoring St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rnabas and Paul
註腳
↑1 | “Ministry Meltdown: Revisiting Paul and Barnabas’ Dispute over John Mark” |
---|---|
↑2, ↑3, ↑21 | 《徒》4:36 |
↑4 | 《徒》9:27 |
↑5 | 《徒》11:24-26 |
↑6 | 《西》4:10 |
↑7 | 《徒》13:5,13 |
↑8 | 羅15:20 |
↑9 | 《加》1:13-14 |
↑10 | 《使徒行傳》第9章 |
↑11 | 《林前》15:10 |
↑12 | 《可》14:13-16 (「拿著一瓶水」的,就是馬可?);《徒》1:13;《徒》12:12-13 |
↑13 | 《徒》9:2 |
↑14 | 《馬》9:35 |
↑15 | 《徒》15:40 |
↑16 | 人皆有盲點。《加》2:11-14 就記錄了保羅挑戰彼得(及「隨夥裝假」的巴拿巴)的虛偽 |
↑17 | 詳見《腓利門書》 |
↑18 | 《彼前》5:13 |
↑19 | 初代使徒是如何為主受苦殉道的? |
↑20 | PAUL & BARNABAS SPLIT OVER MARK |
↑22 | 主後一世紀的塞浦路斯 |
↑23 | 《腓》2:2-3 |
↑24 | 《羅》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