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時今日,香港普羅市民提及「餐旅服務業」時,腦海中浮現的多是高級餐飲或豪華度假酒店。高檔食肆和酒店被鋪天蓋地的社交媒體所點評,讓我們對餐旅服務的識見與期待,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不過,作為門徒,當我們了解《聖經》中所講的款待,想法就會不一樣。有關這方面的基本指引來自《希伯來書》13:2 :「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保羅向羅馬人提出更直接的指示:「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地款待。」(《羅馬書》12:13)太太與我很多時候都會利用星期六的一整天,準備招待朋友們到我們家共進晚餐,享受食物與暢談。與朋友們共度的這些時刻,往往都別具意義和令人難忘,但《聖經》中的款待之道就是如此了嗎?神對「款待別人」的看法會否還有更深層的意義?本文中,我會概述經文去提出一個概念:討神喜悅的款待不單是我們做了什麼,或我們接待了誰,而是我們與別人互動時所抱著的一種心態,一份精神。
對陌生人的愛
以上兩段經文中,希臘原文的「款待」是φιλοξενία, ας, ἡ,,音譯為 philoxenia,將“…5384/philos(朋友)和3581/xenos(陌生人)兩詞合二為一,意指「對陌生人的愛」[1]Bible Hub, “Strong’s Concordance: 5381. Philoxenia,” 於2023年4月12至13日瀏覽 https://biblehub.com/greek/5381.htm。所以款待就是與陌生人成為朋友。這帶出另一問題:誰是那個陌生人?是另一位基督徒嗎?保羅在《羅馬書》中所談及的似乎是基督徒之間的關係,但我們毋需將它解讀為單單對信徒的款待。「陌生人」是剛結識的人?誠然這是《希伯來書》作者的意思。神期望我們接待陌生人,實踐款待,讓萍水相逢的人成為我們的朋友甚至家人。當我們查考(即使只概括地)有關「款待」的經文,我們會認識到神怎樣定義陌生人。
舊約聖經中有關款待的三個例子
《舊約》中有不少款待的例子,當中有好有壞。《創世紀》描劃出「好客傳統之本」[2]Christine D. Pohl, Making Room: Recovering Hospitality as a Christian Tradition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24. 。我們的信心之父亞伯拉罕接待三位訪客,叫撒拉弄烤餅,還預備了一頭肥嫩的小牛(《創世紀》18:6-7)。《希伯來書》作者提到「接待客旅就像接待天使」時,應該是想起了這片段,因經文提到耶和華在幔利的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18:1),那時耶和華向亞伯拉罕應許說,撒拉在一年之內會生一個兒子(18:10-14)。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訪客是與亞伯拉罕剛相識的,他們這次聚餐是首次見面。
對比鮮明的一個例子,是大衛差派僕人向拿八求點賞賜,卻遭拿八斷然拒絕的事[3]Christine D. Pohl, Making Room, 26.。後來亞比該補償了她那「愚頑」丈夫的行為(《撒母耳記上》25:25),向大衛和他的手下獻上「餅、酒、羊、烘好了的穗子、葡萄和乾無花果」(25:18-19)。我們知道不久之後,「神擊打拿八,他就死了。」(25:38),缺乏款待展示出愚蠢與邪惡的行為,終需受到審判。
《路得記》記述了一位摩押女子的人生旅程,這年輕寡婦在波阿斯的田地裏找到可收割的麥穗及安身之所。波阿斯的初衷來自神的期望 —— 祂的子民要與有需要的陌生人分享資源,恩慈待人:
你摘葡萄園的葡萄,所剩下的,不可再摘; 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所以我吩咐你這樣行 。
《申命記》 24:21-22
波阿斯歡迎異鄉人路得加入收割者的行列,是款待的極好例子,提醒我們神期望我們向陌生人和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4]在《出埃及記》、《利未記》、《申命記》和《箴言》均有提及神期望我們如何善待窮人、孤兒寡婦以及陌生人。此外,款待別人時,神也提醒以色列人要記住當初他們自身「在埃及為奴」時的苦況。波阿斯善待別人亦令他得益不淺,因為最後路得成為他的妻子,也是他兒子俄彼得的母親,而俄彼得就是大衛的祖父。(《路得記》4章)
新約聖經談及對陌生人的愛
讓我們在《新約》中,繼續探討款待[5]Christine Pohl 在 Making Room, 20 談及《路加福音》14章及《馬太福音》25章為《新約聖經》中,將傳統的款待之道與基督教對款待的觀念分別出來的經文。耶穌時常實踐款待,也曾接受款待。有次他在一位有名望的法利賽人首領家中吃飯(《路加福音》14:1)。在知道自己被監視的情況下,耶穌教導他們在安息日可以治病(14:2-6),更提及不要自居尊貴的位置,反而要「退到末位」(14:10)。路加記載了這個時刻:
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 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 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時候,你要得着報答。」
《路加福音》14:12-14
法利賽人款待別人,背後懷著不良動機。耶穌與之對峙,期望他以不求回報的態度對別人作無私的付出,更勸戒他不要利用招待別人去謀取任何私利。
《馬太福音》25:31-46有關綿羊和山羊的經文,將無私款待的期望提升至更高層次。在經文中,「王」見到他的臣民以愛心對待客旅和缺乏者:
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 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
《馬太福音》25:34-36
首先,我們留意到王將自己與有需要的人聯繫起來:「我餓了… 我渴了… 我作客旅 …」如此類推。那些義人對此有疑問,王就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25:40)。無論我們認為「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指的是任何有需要的人、傳道者、使徒和在承受苦難的基督徒[6]Christine D. Pohl, Making Room, 22.,顯然他們都是需要得到關顧的[7]Christine D. Pohl, Making Room, 22.。在這裡需要留意的是,耶穌對各式各樣的人都抱著關顧款待之心 —— 不論是麻瘋患者、窮人、病人、法利賽人、撒瑪利亞人及富人。
其次,經文中提及款待的做法,都是簡單直接地滿足別人的需要:供應食物、水、住處、衣服、給予照顧與探訪,範圍廣泛而實際,亦見樸實而低調。
再者,王將自己與有需要的人相提並論。這讓人回想《舊約》忠告以色列人要愛有需要的人和異鄉人,因為他們曾經在埃及為奴,能設身處地明白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理解這些經文的含意,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耶穌對款待的看法。就像耶和華曾出現在幔利的橡樹旁,耶穌來到世上,也渴望像陌生人一樣,會被接待和被愛[8]Christine Pohl, Making Room, 17. :
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着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 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
《約翰福音》1:10-13
如果我們相信款待陌生人等同於事奉君王或接待耶穌,款待的意義便能昇華。把款待實踐出來 —— 無論款待的對象是耶穌,或與祂一起去款待 —— 我們所得的益處,會超乎想像[9]更多的討論可參閱Skye Jethani的著作 With: Reimagining the Way You Relate to God (Nashville, Tennessee: Thomas Nelson, 2011). 。
總結
消費型社會誘使大家去享受服務行業提供的矯飾與奢華;聖經卻提醒我們要去愛陌生人,這不單是日程中的時間安排,而是生活日常中我們如影隨形的思維。我們應該邀請陌生人 —— 基督徒、剛相識的朋友、窮人、有需要的人 —— 進入我們的家庭及生命中。耶穌把我們實踐款待的功課身體力行出來,認同那些處於邊緣或需要幫助的人。神的款待是無私、不矯飾的,甚至是脆弱的,歷史上已被人三番四次拒諸門外,今天仍會繼續吃閉門羹。但祂已為我們每一個獻上終極的「款待禮遇」,為每個人預備地方,讓我們將來可與神一起。他呼召我們,把祂的這份「款客之道」推己及人。
一些反思問題及實際建議,給大家參考:
1. 我們曾是神的陌生人,神曾怎樣接待你?祂透過誰向你展示出接納與愛?
2. 誰是你身邊的「陌生人」?他/她有什麼需要?是物質上的需要,還是需要被尊重或接納?
3. 我們經常會安排時間去招待人。但當狀況出現以致時間表被打亂時,我們仍否願意花時間及心思去款待?
4. 以《路加福音》14:12-14作對應,反思一下目前自己怎樣款待人。你款待別人時,自己有多無私?你的款待是否像耶穌所形容那樣?你可以改變什麼?
5. 查看《約翰福音》,留意耶穌如何對待陌生人。在《約翰福音》2章,耶穌在迦拿的筵席上怎樣款待別人?《約翰福音》21章,耶穌如何為門徒準備早餐?耶穌的款客之道是什麼?款待陌生人方面,你可以怎樣成長?
註腳
↑1 | Bible Hub, “Strong’s Concordance: 5381. Philoxenia,” 於2023年4月12至13日瀏覽 https://biblehub.com/greek/5381.htm |
---|---|
↑2 | Christine D. Pohl, Making Room: Recovering Hospitality as a Christian Tradition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24. |
↑3 | Christine D. Pohl, Making Room, 26. |
↑4 | 在《出埃及記》、《利未記》、《申命記》和《箴言》均有提及神期望我們如何善待窮人、孤兒寡婦以及陌生人 |
↑5 | Christine Pohl 在 Making Room, 20 談及《路加福音》14章及《馬太福音》25章為《新約聖經》中,將傳統的款待之道與基督教對款待的觀念分別出來的經文 |
↑6, ↑7 | Christine D. Pohl, Making Room, 22. |
↑8 | Christine Pohl, Making Room, 17. |
↑9 | 更多的討論可參閱Skye Jethani的著作 With: Reimagining the Way You Relate to God (Nashville, Tennessee: Thomas Nelson,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