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今日節奏急促、焦躁不安的生活中,我們似乎無處不在。我們借助現今技術,工作中與客戶面對面的同時,也能無間地「現身」在 Instagram、Facebook 或其他社交媒體平台上,藉著發放最新帖子去分享自身經歷、興趣和負評,隨心所欲地放閃。
從一個會面到另一個會面,我們如何保持頭腦清醒?當我們幾乎無處不在的能力與基督徒的身份有所抵觸時,又會怎樣?不管身處何時何地,《聖經》都能教導我們真誠和心無旁騖地與人共處之道?神與我們同在的榜樣,會提醒和引導我們的生活?我的猜測是,我們都不難承認自己會在很多情況下分心,「人在」但精神或情感上卻不完全「心在」。藉著簡述神的同在或「專注當下」的經文,希望這篇文章會是我們學習如何與神與人共處時「心無旁騖」寶貴的一課。
從《創世記》到《啟示錄》
《聖經》的整體記載,描繪了神希望能活在祂的創造物和子民當中的願望[1]Skye Jethani, With: Reimagining the Way You Relate to God (Nashville, Tennessee: Thomas Nelson, 2011), 13-16. Jethani 討論並擴展了他的見解,我在本段中僅簡要概述了這一點。。《創世記》一起首,我們留意到神將亞當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園中「修理看守」 園子(《創世記》 2:15)。不但如此,神還在園中散步,在地上踏著祂的腳步遊走:
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 說:「你在哪裡?」
《創世記》3:8-9
我們能強烈感受到,神在園子裡的現身是近在咫尺的,祂渴望與這對人類夫婦在一起,並十分關心他們的福祉。延續神起初的這份心意,《啟示錄》作者在《新約》倒數第二章「新天新地」的描述中,也捕捉到類似的渴望:
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裏,從天而降,預備好了,就如新娘打扮整齊,等候丈夫。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和他們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
《啟示錄》21:2-3
這個由神一手包辦、讓祂的「帳幕 …… 在人間」的異象,與《創世記》中的故事相結合,構成了一幅更大的畫面,就是祂與人類的所有互動中,神都渴望住在祂的子民中間。
《舊約》的例子
整本《聖經》中,我們見證了許多神渴望與其子民同在的例子。例如,回想神如何帶領祂的子民出埃及,脫離法老的奴役並穿越曠野。祂確保白天有雲柱引導他們,晚上有火柱照亮他們(《出埃及記》13:21-22)。摩西當然知道他的領導取決於神的同在,所以他懇求神在以色列人旅途的每一步都陪伴著他們:
摩西說:「你若不親自去,就不要把我們從這裏領上去。現在,人如何得知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豈不是因為你與我們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面上的萬民有分別嗎?」
《出埃及記》33:15-16
神願意為摩西效勞,讓他「所求的」如願以償,因為摩西在祂眼前蒙恩,並且神按著他的名認識他(《出埃及記》 33:17)。

Google Art Projectでのアーティストの詳細, Benjamin West – Joshua passing the River Jordan with the Ark of the Covenant – Google Art Project, marked as public domain, more details on Wikimedia Commons
當「耶和華的榮光充滿帳幕」(《出埃及記》40:34)時,以色列人繼續感受到神與他們同在。這帳幕是由摩西和以色列工匠精心完成,裡面放著約櫃。當以色列的祭司將約櫃抬過約旦河時,神再次彰顯祂的同在,祂使河水靜止,使以色列眾人都從乾地上走過(《約書亞記》3-4)。可悲的是,以色列人在與非利士人的戰鬥中失去了約櫃,因為他們錯誤地相信約櫃是「頌揚祂臨在的工具」[2]Richard A. Spencer, “Presence,” in Eerdman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 by David Noel Freedman, Allen C. Myers, and Astrid B. Beck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1081.之一,以為有約櫃就必勝(《撒母耳記上》 4-5)。後來,所羅門受命建造聖殿,要「為我的名建造殿宇」(《歷代志上》22:10),同樣是為頌揚神的同在而設:
後來,聖殿達到了這個目的(《列王紀上》 8;參《詩篇》24:7-10)。最終,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聖殿是神同在的象徵,並錯誤地認為它是神必會提供額外庇護的保證(《耶利米書》7:1-4)。「同在」主要的《聖經》詞彙是「面」(希伯來文pānîm;希臘文 prosopon)。亞當和夏娃躲避神的面(同在)(《創世記》3:8); 耶和華應許祂的面(同在)會伴隨摩西(《出埃及記》33:14); 神的面容(同在)就是滿足的喜樂(《詩篇》16:11)。 每當對祂的子民不悅時,神就會收回祂的面或同在(《以西結書》10:18;《詩篇》22:1-21 [MT 2-22])[3]Richard A. Spencer, “Presence,” 1081. 。
隨著時間的推移,神對祂子民的不滿持續不斷,當以色列人民一再選擇不全心全意地跟隨和信靠神時,祂的臨在也似乎變得微弱。
神在《新約》中的同在
耶穌來到這個世界,實實在在地體現了神與我們同在。第一位福音書作者簡明扼要地抓住了這個想法,指出耶穌應驗了《以賽亞書》7:14:「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馬太福音》1:23)[4]如欲了解以賽亞書關於“以馬內利”和神同在的論述,請收聽鄭國基牧師的講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NMY68sDGk。約翰這樣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約翰福音》1:14)。

耶穌曾在地上呼吸。祂活生生地向世界展示了如何在當下,在某一地點、某一時刻充分地生活。我們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記起基督與不同人的互動,例如麻瘋病人(《馬可福音》1 章)、撒瑪利亞婦人(《約翰福音》4章)或拿因的寡婦(《路加福音》7章),僅舉幾例。每個例子中,祂都心無旁騖,表現出清晰的頭腦和全心全意的態度。耶穌對祂周圍的人的關注在兩個例子中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首先,回想那個患了十二年血漏病的女人來尋找耶穌的片段:
耶穌去的時候,眾人擁擠他。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醫生手裡花盡了她一切養生的,並沒有一人能醫好她。她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繸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耶穌說:「摸我的是誰?」眾人都不承認。彼得和同行的人都說:「夫子,眾人擁擁擠擠緊靠著你。」耶穌說:「總有人摸我,因我覺得有能力從我身上出去。」
《路加福音》8:42b-46
耶穌充分意識到祂身邊人的需要。 即使在擁擠的人群中,祂也敏銳地感覺到能量從祂身上流向了一個想要保持低調的女人身上。
當耶穌在十字架上,祂對身邊人的關懷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在那裡,經過幾個小時的痛苦以至瀕臨死亡之際,神的兒子仍保持冷靜,把自己的處境擱置在旁,為了照顧祂面前的人。首先,祂為每一個把祂帶到各各他的人向神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之後,基督聽了在祂旁邊被釘十架的兩個罪犯的談話,向那懊悔的人承諾:「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加福音》23:39-43)。最後,仍被掛在十字架上、與人常在的耶穌,為祂母親安排了長期的照顧:
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與他母親的姊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他到自己家裡去了。
《約翰福音》19:25-27
無論作為救主還是馬利亞的兒子,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耶穌依然專注當下,心無旁騖。
況且,倘若耶穌的生命榜樣還不足夠,神更透過應許的聖靈,進一步確認了祂在我們中間的同在。耶穌宣稱,祂離開後聖靈會臨到門徒身上: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
《約翰福音》14:16-17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透過祂所應許的聖靈享受著神與我們的同在。在今天的香港,當我們正努力體現基督化的群體之際,聖靈繼續引導我們,賦予我們力量,生活在我們中間[5]有關聖靈的更多信息,請參閱本網站早前發佈有關該主題的三篇文章。
總結
我們每日的排程和投入社交媒體的繁忙生活,使我們很難在任何一個時間和地點充分存在。相比之下,整本《聖經》都告訴我們神渴望完全與我們同在 —— 不論我們作為個人,還是作為群體。《聖經》提醒我們,神的子民曾經得罪祂。人的專靠自己和不順從,讓人與神、與祂的同在漸行漸遠。今天的基督徒,可以從二千多年前曾降臨世界的耶穌身上重拾信心和鼓舞。祂的榜樣給我們更高的呼召,為我們開拓了通往「心無旁騖」和「專注當下」的生命蹊徑。最後,神藉著聖靈一直的同在,強化了我們今天與他人共處時能心無旁騖的力量。
反思問題及實用建議:
- 每日靈修中,你怎樣才能更心無旁騖地與神和神的話語在一起? 例如:一個更安靜的地方?一個新的研經計劃?或是一段沒有智能手機的靜修時間?
- 即使與人共處時,什麼情況下你會在情緒或精神上「缺席」? 問問身邊最了解你的人 —— 配偶、家人、孩子、朋友。
- 當遇到以上的情況,你可作什麼決定讓自己與人一起時更心無旁騖? 例如:與家人吃飯時,將智能手機放在另一房間,移走干擾。
- 人群中,你會否發現自己容易心不在焉或沒聆聽某位同事或朋友的說話?請教別人,該如何傾聽並心無旁騖地與那人共處,並祈禱神賜你屬靈力量去實踐。
- 你上次與人花時間,不是為完成事情而純粹只為享受共處的時光,是什麼時候?
- 思考耶穌如何體察人群中一個人的需要。身邊的社交圈中,哪些人雖然低調,卻正正需要你的祈禱、時間和愛心?
- 你可怎樣更專心地聆聽聖靈的聲音,在日常生活中聽從聖靈的引導?
註腳
↑1 | Skye Jethani, With: Reimagining the Way You Relate to God (Nashville, Tennessee: Thomas Nelson, 2011), 13-16. Jethani 討論並擴展了他的見解,我在本段中僅簡要概述了這一點。 |
---|---|
↑2 | Richard A. Spencer, “Presence,” in Eerdman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ed. by David Noel Freedman, Allen C. Myers, and Astrid B. Beck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1081. |
↑3 | Richard A. Spencer, “Presence,” 1081. |
↑4 | 如欲了解以賽亞書關於“以馬內利”和神同在的論述,請收聽鄭國基牧師的講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NMY68sDGk |
↑5 | 有關聖靈的更多信息,請參閱本網站早前發佈有關該主題的三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