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雅斤在巴比倫的口糧配給單 (Dr. Steve Chin)

猶大王約雅斤和他母親、臣僕、首領、太監一同出城,投降巴比倫王。巴比倫王便拿住他,那時是巴比倫王第八年。

《列王紀下》 24:12
約雅斤在巴比倫的口糧配給單 (Rations Tablets),公元前六世紀

猶大王約雅斤大約在公元前597年[1]投降巴比倫王 (Finegan, 1957, p. 204; Green, 1982, p. 103)。學者在上一世紀,在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南方的巴比倫遺址中找到一些土塊 (clay tablets),上面記載著各種皇室的清單 (Horn, 1967, p. 14)。其中就包括了尼布甲尼撒皇宮提供約雅斤在巴比倫的口糧配給單 (Rations Tablets)[2],寫著不同份量的油給予猶大王約雅斤和其兒子 (George, 2004, p. 4-5)。又一次的,歷史佐證了聖經的記載。不過,更重要的是,這事實的背後也代表了神的應許和堅持。

 應許的失落

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

《撒母耳記下》7:16

神應許大衛,他的後代必「永遠堅立」。但是到了剛剛提到的公元前597年,尼布甲尼撒攻下了耶路撒冷,擄走了猶大王約雅斤。同時,按《列王紀下》24:17 所說:「巴比倫王立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代替他做王,給瑪探雅改名叫西底家」。為了斷絕後患,避免敵人復仇,換一個較易操控的人來做王,這種操作在古代歷史上也不足為奇。可惜的是,十年後,《列王紀下》25:1 記載「西底家背叛巴比倫王」。最後的結局如同第7節的描述:「在西底家眼前殺了他的眾子,並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銅鏈鎖著他,帶到巴比倫去」。可憐的西底家,也就是大衛在猶大的最後一位王位繼承人,親眼見證的最後畫面竟然是慘絕人寰的絕子絕孫。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和聖殿完全被毀,接下來的是70年的被擄。

應許的堅持

看到這裡,許多人可能認為大衛的後裔已經斷了根,更沒有「永遠堅立」的後代可以做王。但是神也在歷史中做工,保護著大衛的後裔約雅斤。我們接著看到:

猶大王約雅斤被擄後三十七年,巴比倫王以未米羅達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使猶大王約雅斤抬頭,提他出監,又對他說恩言,使他的位高過與他一同在巴比倫眾王的位,給他脫了囚服。他終身常在巴比倫王面前吃飯。王賜他所需用的食物,日日賜他一份,終身都是這樣

《列王紀下》25:27-30

往往當人以為沒希望的時候,神其實還在運行祂的保守和祂的計畫。足足37年被關,約雅斤終於可以得到釋放。他得到的不只是自由,更是享有榮華富貴,與王座席吃飯。

應許的提醒

約雅斤和西底家都是大衛的後裔,但聖經也特別記載了這兩位王皆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列王紀下》24:9,19)。神用巴比倫為僕人,來管教祂的子民。但西底家做王之後,卻用政治軍事手段反叛了巴比倫。反而,約雅斤順服了神的管教,默默等待神的恩典。雖然兩者同為罪人,但是管教之後所採取的反應,卻決定了自己最終的命運!

應許的未來

遷到巴比倫之後,耶哥尼雅生撒拉鐵,撒拉鐵生所羅巴伯

《馬太福音》 1:12

耶哥尼雅就是約雅斤 (Ballentine, 2019, p. 133)。也就是說,《聖經》中帶領第一批被擄的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的所羅巴伯,就是約雅斤的孫子。約雅斤順服了神的管教,也得到了神的恩典,更重要的是,他的孫子所羅巴伯能夠以「原彌賽亞」(proto-messiah) 的角色,預示救主基督的到來 (Mason, 1977, p. 417) 。同時,因為所羅巴伯也是大衛的後裔,神的應許更能圓滿的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實現:

「你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主神要把他祖大衛的位給他,他要做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

《路加福音》 1:31-33

默想:

  1. 我是否能夠體會和接受來自神的管教?
  2. 我能夠等待37年,來見證神的應許嗎?
  3. 當我看不見神的作為時,神是否停止了祂的工作?

覃思源博士

2023年九月

[1] 按照《以西結書》40:1,Finegan (1957) 更推算詳細日期為公元前597年的4月22日

[2] 可以在德國柏林的 Vorderasiatische Museum 看到


Reference

Ballentine, D. S. (2019). Exile and Return of the First Temple Vessels: Competing Postexilic Perspectives and Claims of Continuity.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82(3), 132–139. https://www.jstor.org/stable/48571087

Horn, S. H. (1967). The Babylonian Chronicle and the Ancient Calendar of the Kingdom of Judah. Andrews University Seminary Studies (AUSS)5(1), 12-27.

Finegan, J. (1957). Nebuchadnezzar and Jerusalem. Journal of Bible and Religion25(3), 203–205. http://www.jstor.org/stable/1458182

George, A. (2004). Palace names and epithets, and the Vaulted Building. Sumer51, 38-42.

Green, A. R. (1982). The Fate of Jehoiakim. Andrews University Seminary Studies (AUSS)20(2), 103-109.

Mason, R. A. (1977). The Purpose of the “Editorial Framework” of the Book of Haggai. Vetus Testamentum, 27(4), 413–421. https://doi.org/10.2307/1517057

Author: Dr. Steve Chin

1964年出生於台灣。14歲美國留學。結婚35年,育有三個女兒,四個孫。 建立教會與牧會36年於波士頓、雙子城、台北、上海、香港等教會。 學歷包括波士頓大學學士、美國福樂神學院碩士、南非大學神學博士。

Leave a Reply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