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聖經中的教師職份(The Role of Teacher in N.T.)(Henry Au)

原文同時在筆者的個人blog發佈:https://henryau.org

問:新約時代有沒有「教師」(teacher)這職份?經文的內證如何?初期教會的記述又是怎樣呢?對「教師」這職份有什麼要求?

Continue reading “新約聖經中的教師職份(The Role of Teacher in N.T.)(Henry Au)”

「進化論」與「創造論」是否不能並存?基督徒可以接受進化論(演化論)嗎?(Henry Au)

原文同時在筆者的個人blog發佈:https://henryau.org/2023/07/19/christian_and_evolution/

問:「進化論」與「創造論」是否不能並存?基督徒可以接受進化論(演化論)嗎?

Continue reading “「進化論」與「創造論」是否不能並存?基督徒可以接受進化論(演化論)嗎?(Henry Au)”

「保羅的同性戀觀」(下)(Chervy Chan)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保羅的同性戀觀」(上)「保羅的同性戀觀」(中)

引言

羅馬書是一卷極具影響力、甚至可以算是對基督教歷史而言非常重要的書卷。 與此同時,由於充滿着與「稱義」、「信」及「罪」有關的內容,既豐富、又艱深,不但令讀者閱讀時覺得困難,更常常成為了很多神學家的研究對象,視之為「基督教信仰的定義和核心的教導」。然而,當學者們紛紛以羅馬書作為一卷神學作品去研讀,甚至將其分析、解構,更將不同的神學主題「對號入座」,是很容易忽略了作者的本意。所以,筆者十分贊同Robert Morgan的看法,我們在閱讀羅馬書時,不應過於狹窄地只將焦點集中在神學、文學或歷史等學術性的研究上,而要讓文本本身帶領我們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麽,甚至作者並沒有表達什麼,尊重並尋找作者真正的意圖。[1]Robert Morgan, Romans, NT Guides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5), pp. 10-12.

Continue reading “「保羅的同性戀觀」(下)(Chervy Chan)”

註腳

註腳
1 Robert Morgan, Romans, NT Guides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5), pp. 10-12.

「保羅的同性戀觀」(中)(Chervy Chan)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上一篇:「保羅的同性戀觀」(上)

保羅神學與其歷史文化背景的關係

保羅書信的內容主要是由「非猶太教」、「通用猶太教」、及「猶太彌賽亞」的資料交織而成的。保羅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既是希伯來人,孕育於法利賽人的搖籃下,非常熟悉舊約摩西律法;又是羅馬公民,除希伯來文、拉丁文外,更十分精通希臘文及其修辭技巧,能言善辯,令保羅成為善於將希臘修辭技巧和一般希羅書信體栽融合,去傳講其信息。 [1]希羅文化是十分重視修辭技巧(rhetoric skills)以達到辯護(defend)、遊說(persuade)、讚賞(praise)及責備(blame)等目的。這種修辭技巧主要有七部份:exordium介紹問題;narratio敍述問題; propositio論點,;probatio立論; refutatio反論; exhortatio勸勉;及peroratio重申論據及結辯(通常帶有情感的)。其中一種常見的形式是diatribe,就是以一些虛構式的對話、假設性、反問式的問題、誇張的手法作勸勉和指導,這技巧也常於保羅書信內出現,如羅馬書第二章、第六章、加拉太書二至三章。可參:Michael J. Gorman, Apostle of the Crucified Lord: A theological introduction to Paul and His letters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2004), pp. 83-86. 這些獨特的背景更使他成為當時「去解釋從猶太教分別出來的基督教信仰」最合適的人選。

Continue reading “「保羅的同性戀觀」(中)(Chervy Chan)”

註腳

註腳
1 希羅文化是十分重視修辭技巧(rhetoric skills)以達到辯護(defend)、遊說(persuade)、讚賞(praise)及責備(blame)等目的。這種修辭技巧主要有七部份:exordium介紹問題;narratio敍述問題; propositio論點,;probatio立論; refutatio反論; exhortatio勸勉;及peroratio重申論據及結辯(通常帶有情感的)。其中一種常見的形式是diatribe,就是以一些虛構式的對話、假設性、反問式的問題、誇張的手法作勸勉和指導,這技巧也常於保羅書信內出現,如羅馬書第二章、第六章、加拉太書二至三章。可參:Michael J. Gorman, Apostle of the Crucified Lord: A theological introduction to Paul and His letters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2004), pp. 83-86.

聖經中的「異象」到底是甚麼? (Steve Chin)

中國基督教界常常會聽到牧者提到「異象」這兩個字。因為英文多數將希臘文的「異象」翻譯為 vision,所以許多牧者也把「異象」和英文 vision 的通俗意思 –「願景」扯在一起。這也就發生華人教會牧者常將對教會的「願景」,或想賦予教會的方向,用「異象」這兩個字來描述給會眾聽。但是,這種用法是否正確?筆者希望嘗試按照聖經的意思來瞭解「異象」到底指的是甚麼?這答案可以從英文的翻譯和聖經的用法來釐清。

Continue reading “聖經中的「異象」到底是甚麼? (Steve Chin)”

「保羅的同性戀觀」(上)(Chervy Chan)

閱讀時間: 34 分鐘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現代社會的一個特徵就是道德混亂,道德立場呈多元性及激烈分歧,而且理性似乎對解決這些分歧也無能為力。」 [1]關啟文,《上帝、世俗社會與道德基礎- 當代宗教哲學的探索》(香港:天道,2006),頁13。

這句形容現今社會的評語,筆者認為實在非常貼切。的而且確,隨着「世俗化」、「個人自由主義」的抬頭,「性解放浪潮」(或稱「性革命」)已深深地震撼着這個二十世紀,而同性戀解放運動[2]根據羅秉祥博士的定義,「同性戀解放運動」是指在社會中,積極爭取同性戀者在社會的權益、自由,如爭取不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視、同性行為非刑事化、甚至同性婚姻合法化,雖然各地的同志運動的意識形態都有差異,但其最終目的都是達致「同性戀」者能與「異性戀」者一樣,擁有完全相同的、平等的、全面正常化的地位及對待。

關於爭取同性戀非刑事化、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甚至性傾向歧視法等討論,可參:羅秉祥,《黑白分明 – 基督教倫理縱橫談》,第七版(香港:宣道,2000),頁75;關啟文,《是非、曲直 – 對人權、同性戀的倫理反思》,第三版(香港:宣道,2007),頁53-76。
絕對是性革命的先鋒。

Continue reading “「保羅的同性戀觀」(上)(Chervy Chan)”

註腳

註腳
1 關啟文,《上帝、世俗社會與道德基礎- 當代宗教哲學的探索》(香港:天道,2006),頁13。
2 根據羅秉祥博士的定義,「同性戀解放運動」是指在社會中,積極爭取同性戀者在社會的權益、自由,如爭取不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視、同性行為非刑事化、甚至同性婚姻合法化,雖然各地的同志運動的意識形態都有差異,但其最終目的都是達致「同性戀」者能與「異性戀」者一樣,擁有完全相同的、平等的、全面正常化的地位及對待。

關於爭取同性戀非刑事化、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甚至性傾向歧視法等討論,可參:羅秉祥,《黑白分明 – 基督教倫理縱橫談》,第七版(香港:宣道,2000),頁75;關啟文,《是非、曲直 – 對人權、同性戀的倫理反思》,第三版(香港:宣道,2007),頁53-76。

保羅與巴拿巴:「同意彼此意見不同」(agree to disagree) 的合一(Antony Wong)

閱讀時間: 14 分鐘

基督徒各持己見,是否不對?彼此的想法和看法截然不同,還能合一嗎?分道揚鑣,有時可以接受?

Continue reading “保羅與巴拿巴:「同意彼此意見不同」(agree to disagree) 的合一(Antony Wong)”

Who Are the Samaritans? (Dan Liu)

閱讀時間: 21 分鐘

Edkaprov (Edward Kaprov)., Samaritans marking Passover on Mount Gerizim, West Bank

Click here for the Chinese edition (此文章乃英語原版。中文譯本按此)

Who are the Samaritans? And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ir portrayal in the New Testament?  To begin, many of us are familiar with the story of Jesus and the Samaritan woman found in John 4.  Their dialogue highlights some commonalities and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Jews and the Samaritans. We learn from the woman that the Samaritans shared a common ancestry with the Jews — note how she claimed “our father Jacob,” the son of Abraham (4:12), as part of her heritage. The place where she and Jesus met was at Jacob’s well (John 4:6, Genesis 33:19, Joshua 24:32). Moreover, as their conversation proceeds, we learn that the Samaritans and Jews disagreed on where proper worship could be carried out — the Jews insisted on Jerusalem, whereas the Samaritans worshipped on a mountain in Samaria, Mt. Gerizim. Finally, like the Jews, the Samaritans likewise were awaiting a “Messiah” (4:25).

Continue reading “Who Are the Samaritans? (Dan 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