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閱讀舊約書卷時,經常會看到與亞伯拉罕的後裔(與耶和華立約的子民) — 以色列、猶大爭戰或與他們為敵的其他族裔或國民,筆者會於未來幾次分階段為大家逐一介紹這些鄰邦列國。
當我們閱讀舊約書卷時,經常會看到與亞伯拉罕的後裔(與耶和華立約的子民) — 以色列、猶大爭戰或與他們為敵的其他族裔或國民,筆者會於未來幾次分階段為大家逐一介紹這些鄰邦列國。
Representing Hong Kong at an overseas meeting usually means visiting an American city well-served by an airport hub. This past spring, we convened in a different place: Izmir, Türkiye. In antiquity Izmir was known as Smyrna, the place that lent its name to the church in Revelation 2:8-11. After our formal meetings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some of the city ruins where the seven churches in Asia, mentioned in Revelation 2-3,[1] were located.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church in Laodicea, in the hope that a visit to the ruins and a re-study of the challenging message of Revelation 3:14-22 can awaken understanding and conviction as we practice our Christianity in Hong Kong today.
Continue reading “Would You Rather be Hot or Cold? (Dan Liu)”
在今日節奏急促、焦躁不安的生活中,我們似乎無處不在。我們借助現今技術,工作中與客戶面對面的同時,也能無間地「現身」在 Instagram、Facebook 或其他社交媒體平台上,藉著發放最新帖子去分享自身經歷、興趣和負評,隨心所欲地放閃。
從一個會面到另一個會面,我們如何保持頭腦清醒?當我們幾乎無處不在的能力與基督徒的身份有所抵觸時,又會怎樣?不管身處何時何地,《聖經》都能教導我們真誠和心無旁騖地與人共處之道?神與我們同在的榜樣,會提醒和引導我們的生活?我的猜測是,我們都不難承認自己會在很多情況下分心,「人在」但精神或情感上卻不完全「心在」。藉著簡述神的同在或「專注當下」的經文,希望這篇文章會是我們學習如何與神與人共處時「心無旁騖」寶貴的一課。
Continue reading “忙碌的生活中,與人共處時如何能心無旁騖 (fully present)? (Dan Liu)”
多數人應當很驚訝聖經竟然提到「對牆灑尿的人」(原文直譯)。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為何許多人看了幾遍聖經還是沒此印象?這有趣的話題可能屬於弟兄之間茶餘飯後的討論。其實,這話題關乎聖經翻譯版本的差別。
曾在「穿越聖地」的以色列旅程中,與當地導遊 (一位考古學家,屬便雅憫支派) 談到耶穌。當時橄欖山上的景色歷歷在目,我好奇的一問,迎來他認真的回答:「我們不相信彌賽亞(即基督,那「受膏者」[1]請參考 “「彌賽亞」(Messiah) 與「基督」(Christ) 的真正意思” 一文)已經來到。你們 (基督徒) 斷言彌賽亞已然降臨,而他就是耶穌;我們卻不這樣武斷。我們還在等待彌賽亞的來臨。」
基督徒與猶太人都相信耶和華,也跟隨《聖經》的教導(至少是《舊約聖經》);但對於耶穌以至《新約聖經》,大家的看法可以南轅北轍。為什麼不少猶太人相信耶穌真有其人,卻堅決不信祂是彌賽亞 (基督),或是神的兒子?他們眼中,耶穌是誰?
Continue reading “為什麼猶太人不相信耶穌(一):信念篇 (Antony Wong)”
註腳
↑1 | 請參考 “「彌賽亞」(Messiah) 與「基督」(Christ) 的真正意思” 一文 |
---|
讀者提問:《洗禮:我們有何共識?》一書支持「灑水禮」並以經文作根據,但我認識聖經中受洗的教導是全人受浸的。你怎樣看呢?
Continue reading “有關灑水禮 (Sprinkling Baptism)? (Henry Au)”相關文章:「保羅的同性戀觀」(上)、「保羅的同性戀觀」(中)
羅馬書是一卷極具影響力、甚至可以算是對基督教歷史而言非常重要的書卷。 與此同時,由於充滿着與「稱義」、「信」及「罪」有關的內容,既豐富、又艱深,不但令讀者閱讀時覺得困難,更常常成為了很多神學家的研究對象,視之為「基督教信仰的定義和核心的教導」。然而,當學者們紛紛以羅馬書作為一卷神學作品去研讀,甚至將其分析、解構,更將不同的神學主題「對號入座」,是很容易忽略了作者的本意。所以,筆者十分贊同Robert Morgan的看法,我們在閱讀羅馬書時,不應過於狹窄地只將焦點集中在神學、文學或歷史等學術性的研究上,而要讓文本本身帶領我們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麽,甚至作者並沒有表達什麼,尊重並尋找作者真正的意圖。[1]Robert Morgan, Romans, NT Guides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5), pp. 10-12.
Continue reading “「保羅的同性戀觀」(下)(Chervy Chan)”
註腳
↑1 | Robert Morgan, Romans, NT Guides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Press, 1995), pp. 1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