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領導力:兼顧所有,刻不容緩 (Dan Liu)

Alexandre Bida, 《治癒百夫長的僕人》, marked as public domain, more details on Wikimedia Commons

作為基督徒,我相信耶穌是屬靈領導力的終極典範。這段日子我領會到,帶領小組、工作團隊和家庭時,領導學的鑽研可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用的原則。我們會研讀《路加福音》7:1-10中耶穌治愈百夫長僕人的片段,見識他的領導[1]This blog post is based on a paper I wrote in a leadership studies and theory course as part of an online program at Johnson University, Tennessee, USA. I am grateful to my instructor and cohort mates for their guidance and support. 我們將考慮經文的前文後理及那個時代關於尊榮、贊助 (patronage)、財富和親屬關係的背景,再去剖析經文,從領導模式的角度來看耶穌的領導力。一世紀加利利的耶穌,他僕人式及顛覆性的領導榜樣,也能啟迪今天的我們。

作者與讀者

《路加福音》開首幾節,路加表明了他的記載都是出於親眼目擊的見證人,讓人「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加福音》1:4)。將路加對百夫長僕人的治愈記載與馬太的版本並置時,我們可能更清楚地看到路加的意圖。《路加福音》第7章中,百夫長先後委派了兩組代表去見耶穌:首先是猶太長老(第3節),然後是他的朋友們(第6節)。有趣的是,這個「雙重委託」(“double delegation”)(Gagnon,1994年,第122頁)在馬太的版本中並未出現。為什麼呢?Gagnon(1994)評論說,路加寫作於猶太人可能為新興的基督徒派別製造麻煩的時期,因此他強調了長老與一位外邦信徒之間的友誼。Gagnon(1994)還主張,雙重委託給了路加空間根據當時盛行的尊榮、贊助和財富的文化概念,展開更多細緻的描述,這一點將在下文詳述。

一世紀的尊榮、贊助、財富與親屬關係

正如今天許多社會一樣,一世紀的加利利人對尊榮的感知也是由當時存在的混合文化所定義。希臘羅馬文化重視勇氣,尤其在軍事方面展現的勇氣(deSilva, 2000)。猶太人尊崇認識《托拉》(摩西律法),重視其中的智慧和敬畏。羅馬帝國統治下,猶太人維護宗教和民族的傳統尊榮之餘,同時渴望從融入希臘羅馬文化中獲益,這是他們生活中的矛盾之處(deSilva, 2000)。

當時的「贊助制度」(patronage) 涉及「贊助人」賦予物品和服務給「受助人」,使之盡一切可能在他人面前建立「贊助人」的聲譽(deSilva, 2000)。這位贊助人賜予他人的恩惠猶如天降甘露,提升了他的榮譽,而雙方關係的特徵可說是一種施與受的社交策略(deSilva, 2000)。透過這種方式,施惠者高貴地給予他人,受惠者則以尊重和感激回應這份看似無私的禮物(deSilva, 2000)。在這社交策略中,雙方從而在人前展現出高尚的行為(deSilva, 2000)。

贊助和尊榮,跟財富的關係也密不可分。Faulhaber(2008)指出,在一世紀以財富為受助人提供穩定的生活,是美德的表現。願意確保受惠者有穩定生活的富人,往往擁有更大的榮譽(Faulhaber, 2008),這無疑也是我們今天所能理解的。

最後,一世紀的親屬關係意義廣泛,往往延伸至直系家庭以外。親屬感可存在於同一民族的成員,或藉著經濟生產、社會合作或其他形式的社團而被綁在一起的人(deSilva, 2000)。

簡述一些當時的文化規範後,現在讓我們回到《路加福音》7:1-10。

經文剖析

教導完畢後,耶穌進了迦百農(《路加福音》7:1)。聽聞這事,百夫長運用他的社交網絡,派遣猶太長老去請耶穌來醫治他的僕人(第3節)。被委託的猶太長老們頌揚這位非猶太長官的美譽,並「切切地求」耶穌:「你給他行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為他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路加福音》7:4-5)。耶穌就與長老們一起出發往百夫長的家,展現出他是樂意滿足這位陌生人的需要(第6節上)。

但百夫長後來轉念,認為耶穌大駕光臨還是不合適的,更認為連他自己都不配去迎接耶穌。第二次被委託的是他的朋友,凸顯了百夫長的謙卑(Gagnon, 1994)。透過在軍隊服役和對猶太人的贊助,包括用自己的財富幫助他們建造會堂,百夫長享有極高的榮譽。然而現在,這位「當地受人愛戴的贊助人」(Mohrmann, 2021,第283頁)顛覆了傳統的相互關係,自取了低下的地位,並尊崇耶穌為新的「贊助人」,派人這樣傳話給他:

「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做這事!』他就去做。」

《路加福音》7:6b-8

百夫長宣告,他現在將以應得的尊重和感激對待耶穌,如同對待一位偉大的恩人一樣。他在長老、群眾以及整個迦百農面前尊敬耶穌(Mohrmann, 2021)。百夫長謙卑地等待耶穌在這場社交舞蹈中的下一步(deSilva, 2000)。

耶穌完全理解這些社交暗示。希奇百夫長的謙卑,他對眾人說:「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路加福音》7:9)。那一刻耶穌達成了多重目標:把基督信仰的新概念教導每位聽眾,給現在是受人愛戴的「受助人」達成所求,並且在不進入百夫長家的情況下治愈了僕人。簡直是一石多鳥!

耶穌作為僕人及顛覆性的領袖

與百夫長的委託者對話時,耶穌清楚理解百夫長有關尊榮、贊助和財富的動機。他看到百夫長把僕人當作親屬網絡的一部分來關心。關於耶穌的領導,我們可以說些什麼?首先,他優先考慮百夫長的需要,在聽到他的請求後刻不容緩,立即前往他的家。耶穌願意支持這位長官,去關顧他大家庭中的成員。耶穌的行動無疑給長官帶來了情感上的安慰。此外,耶穌也肯定給他賦予了力量,因為現在百夫長可以依靠耶穌繼續前行。耶穌的所為 —— 將跟隨者的需要放在首位,幫助他成功,提供情感醫治,賦予他力量 —— 都反映出今天所描述的「僕人領導」(Liden等,2014,& van Dierendonck,2011,引述自 Northouse,2022)。

但當我們推敲耶穌那時與其他人是怎樣互動時,我們會發現更多。首先,我們注意到一大群人正跟隨他。他們瞥見了祂的理想品格,聽了他的一些教導,也很可能聽說過他治病的神蹟(《路加福音》5:15-16,25-26)。可以肯定的是,耶穌激勵了門徒和眾人。此外,藉著第九節中的一句話:「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耶穌挑戰了祂的聽眾對信靠神的理解。這一刻耶穌兼顧所有,不僅治愈了僕人,還給所有聽他的人留下一些可帶回家的東西,讓他們可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命。耶穌的領導 —— 作為有非凡魅力的榜樣,既激勵人心,又挑戰人的腦袋,並對每個個體關懷備至 —— 反映出許多人今天所描述的「顛覆性領導」(Northouse,2022年)。

後記

通過這篇文章,希望我們更能欣賞到耶穌在一世紀加利利的尊榮、贊助、財富和親屬關係中如何游刃有餘。正如耶穌和百夫長在他們的文化背景中溝通無間,我們也必須在我們的文化中流利對話。

我也要感謝您的寬容,讓我分享一些在領導研究課程中的學習心得。或許對僕人領導或顛覆性領導的討論,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實用的技巧,讓我們在帶領他人時派上用場。話雖如此,我堅信耶穌的領導超越了任何人想出來的領導模式。最後,當我們謙卑地將我們的社會歷史背景和領導理論統統放在他面前時,我們都會受益匪淺。思考《詩篇》的話:

神說了一件事,我聽到的有兩件:就是「能力屬於神」;「主啊,堅愛也屬於你;因爲是你、按各人所行的報應各人。」

《詩篇》62:11-12,呂振中譯本

作為神的兒子,耶穌也能說一件事,聽眾聽到的卻是兩件。耶穌說了治好僕人的一句話;與此同時,他滿足了羅馬長官的需求,並挑戰了長老和其他人對於尊榮、贊助和信仰的理解。雖然我們永遠無法拷貝耶穌神聖的領導能力,卻仍可對他的帶領驚嘆不已,並渴望為了成長而孜孜不倦地學習。耶穌同時滿足了所有與他互動的人的個別需求。離去時,每個人都帶著叫人深思的寶貴一課而去。

思考問題

  1. 耶穌知道當時社會所尊崇的是什麼。置身職場、家庭和社區中,今天我們是否清晰社會所尊崇的是什麼?選擇一個場景(如職場、家中甚至教會),思考你如何在各種情況下高舉「神所尊崇的」以抗衡「文化所尊崇的」。
  2. 形容你覺得被人服侍的一次經歷,思考你如何能以類似的方式服侍他人。
  3. 你有否遇過一位改變了你生命的領袖?與一位朋友或小組成員分享你的經歷。
  4. 耶穌也在其他情境展現過這種「兼顧所有,刻不容緩」的領導嗎?他如何滿足其中各人的所有需要?請與你小組成員討論。
  5. 路加對這次治愈的記載,似乎與我們在《馬太福音》中讀到有分別。你認為他們記載的是不同的事件嗎?如果不是,你會怎樣協調這兩個版本?請與你的小組討論。

參考

deSilva, D.A. (2000). Honor, patronage, kinship & purity: Unlocking New Testament culture. IVP Academic.

Faulhaber, J. (2008). A Biblical approach to developing the inner qualities of a leader.

Gagnon, R. A. (1994). Luke’s motives for redaction in the account of the double delegation in Luke 7:1-10. Novum Testamentum36(2), 122–145.

Liden, R.C., Panaccio, A., Hu, J., & Meuser, J.D. (2014). Servant leadership: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contextual moderators. In D.V. Day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hrmann, D. C. (2021). Benefaction, gratitude, and reciprocity within the Bible. Anglican Theological Review103(3), 271–285. https://doi-org.elibrary.johnsonu.edu/10.1177/00033286211023896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Bible. (2011). NIV online. https://www.biblestudytools.com/niv/

Northouse, P. (2022).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9th ed.). Sage Publications.

van Dierendonck, D. (2011). Servant leadership: A review and synthes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37(4), 1228-1261.

註腳[+]

註腳
1 This blog post is based on a paper I wrote in a leadership studies and theory course as part of an online program at Johnson University, Tennessee, USA. I am grateful to my instructor and cohort mates for their guidance and support.

Author: Dan Liu

Dan has degrees from Yale (American Studies), Harvard (public policy), and Rochester University (religious education). He serves as an elder in the Hong Kong Church of Christ. Married for 32 years, he has two sons, one daughter-in-law, and one grandchild. Email: danliu1961@gmail.com. Dan 擁有耶魯(美國研究)、哈佛 (公共政策)、Rochester University (宗教教育) 等院校學位。現時是香港基督教會長老。結婚32年,育有兩子及一兒媳、一孫兒。電郵:danliu1961@gmail.com

Leave a ReplyCancel reply

Discover more from The Bible Teaching Team 聖經教學團隊

Subscribe now to keep reading and get access to the full archive.

Continue reading

Exit mobile version
%%footer%%